高一高二就拿CChO金牌,是学得早还是天赋高?

0

每年全国参加化学竞赛的考生有几十万,其中能获得金牌的仅百余人,而高一高二就能拿金牌的更是凤毛麟角。以2018年化学竞赛决赛为例,金牌获得者共107人,其中高二仅3人。

这些同学是神仙下凡,还是付出了超越常人的努力呢?

通常在某个领域有较高成绩的人,离不开一定的天赋,这是无可厚非的。而这些高一高二就拿金牌,甚至入选国集保送清北的同学,他们一定是既有天赋,又付出了十二分努力,今天的文章将从大家关心的几个方面来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

他们都是什么时候开始学化竞?

通常情况下,在高一高二就拿金牌的同学,确实比其他同学要学得早一些。例如2015、2017年两次获得金牌,并在2018年的国际化学奥林匹克(IChO)中勇夺化学理论世界第一的聂翊宸同学就是初二开始学化竞的。

诚然,学一个暑假和学两年,在知识储备上当然是有差异的,尤其像化学竞赛,很多知识需要积累和运用才能很好掌握。

但是他们的成功并不完全得益于早学,他们所付出的努力绝对超过了天赋所带来的优势。比如2018年获得全国第十三名的代洁宇同学,他在坐车往返学校的路上、吃饭排队时、甚至上厕所时,都抽出时间来看书,有时候几乎每天都会熬夜(并不推荐大家也这么做,还是要在保证休息时间的基础上)。

所以,考好化学竞赛,靠的不是谁入门早,而是谁下的功夫多,谁的学习效率高。提前学习和接触固然可以占得先机,但是也不乏后来居上者,在历届CChO中,高二开始学习最后拿到金牌的也有不少,一切都取决于你的努力程度。

他们都看什么书?刷什么题?

其实大神一开始跟大家都差不多,无非是先把高中课内化学学完,接着再看经典的竞赛入门书籍,比如《蓝皮无机》、《基础有机化学》、《普化原理》、《祖德无机》等等化竞书。

既然看的内容相差无几,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这么大?那是因为你没有掌握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也没有理解化竞体系中更深层次的联系。

“化学就是要多总结多思考,去寻找一些表观规律的内在联系,这样才会有更多收获。”2018年斩获金牌的高二同学汤凯麟如是说。

就像有的人背书背了一遍记住了,到后来就忘了,但有的人用联想的方法背书,好几年都忘不掉,这两者的差别就在于一个是记住了,一个是理解了。

化学也是如此,一旦从杂乱无章的学习中拥有自成一套的学习方法之后,学习效率就会像手机信号从4G变成5G一样,有一个质的飞跃。

此外,通常他们还会遵循一个原则:上一个知识点没学扎实,绝对不碰下一个。

2018年国际金牌王晨瑜的教练徐学文老师说过:“喜欢问问题是王晨瑜的一大优点,遇到不懂的地方,哪怕是简单的一个数字,她都会打破砂锅问到底,直到弄明白为止。”

这一点对学习非常重要,也是目前很多人所缺乏的,有的同学总是想着多看点书,多刷点题,而忽略了知识点本身。贪多贪难贪快并不是捷径,就算你天赋不错,也够“努力”,但最终成功只会离你越来越远。

他们到底有多自律?

通常来说,大神都有一套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但共通之处是他们都非常善于做时间规划,并且一定会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如果你能摒弃“好累啊,等会儿再做吧”、“这个好麻烦,明天再看吧”、“作业好多,明天再赶吧”的各种拖延症,实现今日事今日毕,那你和金牌的距离就近了很多。

除此之外,还需要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比如早上坐车去学校的时间,吃饭排队的时间,课间时间等等。这样的几分钟、十几分钟,平时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如果把它利用起来,日积月累,最后收获的就是成倍的知识量。

能做到把每分每秒都极限运用的人,成功对他们来说只是时间问题。

最后,还需要做好长期的整体规划,并高效完成它。不要只做一周,两周或者一个月,有的人在每一次的开学就对自己说“我要给自己制定计划了”,最后考完又玩去了,把计划抛之脑后,这只能让自己看起来很努力,多一些心理安慰罢了。

选择了竞赛这条路就要能耐得住寂寞,在其他同学浪得飞起的周末自己静下心来投入到学习中。

质心姐姐心目中的男神白岩松老师曾经说过:“越自律,越自由。”一个人一旦拥有了自律,就等于拥有了世界,我们要学会把优秀当作一种习惯。

高一就拿金牌的人毕竟是极少数,我们不用把眼光放的这么高。只要做好规划,调整好学习状态,就算你是高一才开始学,也是有很大可能拿金牌的。

最后祝愿大家的努力能够配得上自己的梦想!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