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省一、两年国集,解锁化竞大神竞赛进阶路

0
12月17日,第33届化学国集名单正式公布,50名同学从近8万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保送清华北大的资格,四川省绵阳中学王瑞诚同学就是其中一员。

王同学在第33届化学决赛现场以全国第12名的优异成绩斩获金牌,顺利入选国家集训队,并保送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让我们来看看王瑞诚同学的竞赛进阶路:

2017年6月初中毕业于德阳市第五中学;

2017年7月入选绵阳中学化学竞赛班;

2018年10月获得32届化学竞赛赛区一等奖;

2019年7月获得北京大学春季联赛一等奖;

2019年10月获得第33届化学竞赛四川赛区一等奖,入选四川省省队;

2019年12月获得第33届化学竞赛决赛金牌,入选国家集训队。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王同学是如何一路过关斩将,取得今天的成绩的。

//////////

大家好,我是四川省绵阳中学的王瑞诚,回看我的化竞历程,一路走来也是众多坎坷。

考进高中时我才知道有化学竞赛这么一个东西,当时学校初次选拔各科竞赛人选。自知无法和数学物理的大佬们拼智商,记忆力也不如学生物的同学,权衡之下最终选择了化学,也就从此入了坑。

王瑞诚(左)和李阳教练(右)

在暑假,我跟着学校安排的进度,大概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把高考内容学了一遍,刷了几本练习册巩固。开学后就正式翻开了大学教材。

基础书目大抵是相同的,最开始就是抱着邢大本啃,勉强入了大学有机的门,其实下册没看完就被教练带着去学无机,无机讲完后又学了傅献彩的物化,临近初赛看了武大分析。

我学习的方法比较粗暴,直接拿书开抄,有机和无机写满了两个笔记本。中途听说要学物化,还在期末复习时看了高数,着实不务正业了一把。(如果不是个人喜好的话,不建议看,用处不大)

学完一年后自我感觉非常不错,觉得拿奖应该问题不大,结果当年的初赛有道题条件不够,怎么都算不出,我又是死脑筋,非要卡在那里一个小时,导致留给后面题的时间严重不足(有机甚至不到10分钟剩余),只能草草写完。

这件事给了我一个教训,也算是给学弟学妹们的第一个经验吧,考场上毕竟时间有限,遇到难题不要死磕,可以定个底线,比如一道题超过15分钟还没有头绪,就果断进行下一题,等都写完后可以再回过头慢慢研究。

后来成绩出来,得知侥幸擦了个省一的边(好像是因为全班就我一个人推出了Ge),然后体验了一把省选,参加了北大金秋营,最终也没什么收获。高一阶段的学习就结束了。

说来有趣,初赛我是倒数,省选反而能甩别人六七十分(300分满分),排名还十分靠前。后来我想了想,初赛其实不会硬考知识点,它比较考验化学思维,看你有没有跟着题思考的感觉,而省选则着重在大学知识的考察。相比之下初赛前多刷刷题反而比钻研物化高效许多,这里也提醒下高一的同学在初赛冲刺阶段要把握下看书和刷题的比重

高二开始我又安安分分把基础再过了一遍,重新翻看高一看过的书,尤其是周公度的结构,当把每个板块学完回来再看时,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新的东西。刑大本习题也重新认真做了一遍,还找了一些有机和无机的考研试题来复习基础。

初赛后结果还不错,也顺利通过省选进入省队,但刚进省队时做实验也是生不如死。因为本省传统是进了省队再培训实验。于是满怀着信心,以为理论指导实验,结果刚踏进实验室就要学着——洗烧杯……

没错,实验的基本操作从头练习。手感好的大神做实验快的飞起,还能一次开几台。无论速度还是产量都被吊打的我,只能默默地写实验报告(熬夜到一点写实验报告也是不容易),花更长时间预备第二天的实验,摸爬滚打,才勉强跟上实验进度。

要说最大的改变,大概是外出参加培训时,见到了竞赛届的大佬,感受到了竞赛天花板的存在,瞬间意识到之前学的都不算什么。每一个小的知识点背后的原因可能并不简单,你要去刨根问底,总结自己的一套化学体系,这样才能拥有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见一见竞赛界的大佬,体会一下自己的渺小,也就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接下来就是喜闻乐见的好书推荐(误)环节了。

有机:从大本到人名,再找找国内的基础书,Art之类都是第二轮的基础书。之后去看裴老师的中级有机,接触有机全合成,以及裴老师翻译的有机合成进阶,战略。下一个阶段是更普适一点的合成方法,比如策控风格的书,有时间有兴趣就可以去看Carey了。我是按着有机合成一路走到底,能在兴趣之余学到不少东西。

无机:格林伍德,格林伍德,格林伍德。以及用心刷一下考研书,务必把考研的基本知识掌握好。别说更多的书,格林伍德就够你抄上几个月了。结合中级无机化学,把无机理论和元素描述结合到一起学习也能获益不少。

分析:武大就够了,认真多看几遍。其实对分析的一些知识点还是要亲自做一做实验才能有深刻的体会。

物化:傅献彩就够了。高数没必要系统学,人家都把数学知识给你列在附录里了。物化是我唯一没有抄书学习的板块,它更要求你对知识有一个全局的认识,一环扣一环。刷题是必要的,刷题之余自己也要理解公式。

结构:认真看结基,高无结不着急看。格林伍德讲了不少,上面的结构多画一画。轨道理论不必深究,但其中的一些原理在结构和有机里倒是很重要,有助于更深的理解。

学竞赛还是很消磨你的耐心和热情的,但只要坚持到最后,都会有所收获不管是名校的降分还是知识层面的拓展,更重要的是你义无反顾学竞赛的这段回忆。

学竞赛给了我一种有目标的感觉,自我学习能力也有很大提升,不再有学习的被动感。在学习交流中也是有不一样的眼界,接触到有意思的人和圈子。一路走下来也很怀念在教室里学习辩论,在实验室里玩笑打闹的那一群同学,也很感谢竞赛老师的引导与陪伴,这些都构成了一段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Comments are closed.